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
文章来源: 时间: 2014-06-16 浏览次数: 0

记者 谢洋 林洁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21日   11 版)

“这些校长都非常执著,他们对教育制度、各种政策的把握和理解甚至超过普通大学的办学者,所以我经常对从事职业教育的管理人员和老师说,我对他们充满敬意。”在走访了国内20多所国家级高职示范校、骨干校、民办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掌门人后,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对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和办学者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和理解。

   去年7月,黄达人将他的这些观察和思考写成《高职的前程》一书付梓出版,但他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并没有随着这本书的面世画上句号。就在今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中山大学对他进行采访时,他前一天刚赴湖北参加了一个职业教育的校长会。此前,教育部召开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专家论证会,他是专家组两位组长之一,为高职教育发展献计献策。

   高职教育究竟有何魅力,吸引着黄达人教授持续地关注这一领域?在可见的未来,高职教育要如何发展才能拥有一片更广阔的空间?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高职院校真是百花齐放

   国家需要这样的学校

   在中山大学担任校长时,黄达人就在媒体上表达过一个观点:每个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前不久,他跟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交流时,程星谈起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别:我国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大都按分数取校,最高分肯定是上北大清华,接着是“985”、“211”院校,然后按分数往下排,很少有学生考虑个人的兴趣、性格和个人特点跟学校的风格是否匹配,但美国学生考虑得更多的是哪个学校的文化更适合自己,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挥。“这说明我们的大学从特点上比较雷同,至少可以说没有国外的大学那么特点鲜明。”

   但走访了国内20多所高职院校后,黄达人看到了不同于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的别样风景。“真是百花齐放”——他这样形容访问过的那些特色鲜明、区域性特征明显的高职院校。

   在黄教授访问的20多所高职院校中,有相当多的学校是办在高新区、开发区里。他曾经考察过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那是一所在新加坡产业园里开办的学校,完全按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模式来运作,学院跟企业的关系非常好、创新的意识特别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也非常鲜明。他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时发现,因为温州小微企业比较发达,学校的研究所大都为它们服务,研究所由企业来建,但里面一定要有老师、学生的岗位,院校把建立研究所跟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把育人放到科研的过程里。

   在访问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时,对方没有安排黄达人去参观学校,而是让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的总工带他参观二重,一边参观,总工一边给他讲哪些东西是企业跟学校一起做成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个普通大学,怎么会让你不先看学校去看企业呢?”黄达人赞叹地说,像这样的学校在高职领域有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统统改掉了,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学校。

   高职校长思考的很多事我以前没想过

   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对国内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进行访问之前,黄达人曾经对国内24所985高校的校长、书记进行了访谈,并将其办学思想汇集成《大学的声音》一书出版。黄教授认为,他访问过的两类不同高等院校的校领导都非常关注学生的成长。但高职校长在谈教育时,更多的是在谈自己的感受,很实在,“我感觉跟他们很容易做朋友,他会把心掏给你。”黄达人说,曾有两位高职院校校长跟他谈起当年办学的艰辛,当场就流下了眼泪。

   在培养学生方面,黄教授认为高职院校的校长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高考体制下的失败者,在他们入学后,学校总是用励志教育等各种办法去消除学生的失败者心理。对于就业工作,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就业率,还更多考虑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因此,他们在课程安排上也是煞费苦心,既要让学生得到技能培训,也要让他们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性,使黄达人深深感到,访问这些高职院校办学者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高职校长的很多思想,不断地在丰富他的一些感受,很多事情他以前没想过的,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启示。

   在大学里,究竟该对大学生实行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就是黄达人跟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居礼交流时,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在很多高校,有的学生英语不好,可能他大学这几年都在补英语,有的人数学不好就拼命补数学,补得灰头土脸,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补短教育。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意将补短教育转化为扬长教育,让学生强的地方更强,掌握专长的学生同样也可以很好地服务社会。

   黄教授认为,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高等教育能不能有更多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既可以从这个模块毕业,也可以从另一个模块毕业。不同模块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可以选择能发扬他长处的模块,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通道。“教育不像做工业要遵循木桶原理,只要学生擅长的方面特别强,他就不仅能安身立命,而且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这是我从高职院校的访问中悟出来的,而且是可操作的一件事,值得我们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思考和重视。”黄达人说。

   政府重不重视职业教育是个“双头问题”

   大学对社会应该首先讲贡献和主动适应

   在《高职的前程》一书序言中,黄达人对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提过两个重要建议:一是落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根据“谁举办,谁出钱”的原则,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使高职院校在“十二五”期间的生均财政拨款与当地本科院校相一致;另一个是为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寻找一个突破口,从而使职业教育在社会上更具吸引力。

   尽管高职教育发展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但近年来黄达人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欣慰的转变: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但各地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从整体而言在往好的方向走。前不久,他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访问,院长去火车站接站时刚开完省里的经济工作会议,会上省领导有好长一段话在讲职业教育。黄教授觉得政府把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到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是非常可喜的。

   有些地方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很好地解决职教发展资金投入,黄达人认为这里既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领导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办学不能主动适应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是一个“双头问题”。

   黄达人曾经去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调研,这所学校在空客A320、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等一批航空航天龙头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后,马上开设了飞机制造技术、航空电子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等航空航天类专业,并在滨海新区设立联络点,经常了解开发区有什么需求,跟着地方的产业需求去办学。他认为,这就是办得好的高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这样,也有一部分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变化,而是愿意开设那些办学成本低、师资要求比较低的专业。

   “虽然公办高职院校都是由地方投资举办,但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具体怎么办学却并不是政府直接指挥的。我认为,大学对社会应该首先讲贡献,讲主动适应。”黄达人说。

   只有把自己做强才会让别人重视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取代

   黄达人教授的这本书之所以取名“高职的前程”,实际上包含着他对职业教育未来的一种展望:一方面希望职业教育的体系能尽快建立起来,不再是断头路,学生就会觉得有希望。更重要的是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加强自身建设,只有把自己做强,才会让别人重视你。

   黄达人认为,高职院校既然是高等院校的一种类型,那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应该是一致的。黄达人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给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黄达人认为大学里的文化是培养人最重要的方式,现在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学生需要的所有知识差不多在网上都能得到,那为什么还要来大学读书?因为大学对学生的培养并不仅限于课堂,国外有校长甚至认为,对学生的培养只有10%是在课堂内完成,另外90%是在课堂外、学校内完成的,所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取代。在黄教授看来,大学文化中最重要的是行政文化,这是决定整个大学氛围很重要的一个切入点。一所学校的行政文化决定了学术文化,因此首先要把良好的行政文化建立起来。

   二是要重视学校的内涵建设。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内涵建设主要讲的就是专业建设,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是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看起来很微观,但它是我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最起码、最基本的单元。不同学校虽然有不同的定位,但重视课程建设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是职业教育也要重视科研。黄达人曾经听到一种观点,有人觉得高校太重视科研容易把教育教学给丢了,但他认为如果一所学校把科研作为培养学生的手段和过程,那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衡量一所高校科研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其是把科研当做育人的一个环节,还是纯粹地去搞科研。如果把它当做一个育人的环节,那所有的学校都应该重视科研。

   四是要重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黄达人在观察职业教育时,觉得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双师型”。有的高职院校趁企业经济不景气时,从企业挖人过来做老师,以解决“双师型”师资缺乏的问题。但黄教授认为,现阶段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更多地把老师派出去,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跟企业的人员有了感情,有了共同语言,对企业的情况更了解,不仅能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里去,而且还能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通渠道。

   志愿者精神跟大学终极追求的精神一致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养

   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调研时,学院院长刘洪一提出要把深职院建成“志愿者之校”的理念,给黄达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011年夏天,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办,深职院共有9000多名学生及教师参与到大运会志愿者队伍中。校长刘洪一表示,学校把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当成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志愿者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相结合,并通过推进志愿服务进入课堂、建设志愿服务基地等措施,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升华志愿服务理念,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有着同样想法的高职院校并非深职院一家。2012年12月5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也率先在浙江推出“志愿者之校”建设目标。学院出台把志愿服务纳入评奖评优、学生志愿服务时间达30个小时可获1个学分等多项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自豪感和自我认可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黄达人看来,志愿者精神跟大学终极追求的精神是比较一致的,他很欣赏学校用志愿者精神来教育学生。前段时间,他在访问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时,向李百炼副校长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从中国内地到美国留学的人那么多,但在美国高校中担任校领导的却很少?李百炼认为,其实我们的学者做学问比别人一点都不差,但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愿望就没有那么强了。参与公共事务是没有报酬的,相当于一种志愿服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展现个人才华,让别人了解你的过程。如果你不参加这些活动,人家对你的才能和为人了解得就没那么深刻,所以往往选拔时就不会找你,这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达人认为,志愿服务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都应该重视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培养,这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 2013-2016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石家庄市四水厂路18号
邮编: 050041 Tel: 88621114 技术支持 载驰科技